作為原材料市場的資深企業,廣東創永佳新材料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創永佳”)已經榮獲多項殊榮,它不僅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,更是小巨人專精特新企業,同時還被授予東莞特種工程塑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稱號。
邁入2025年,創永佳將迎來一系列變革:公司將搬遷至占地36000平方米的新廠區。相較于目前的12000平方米舊廠區,新廠區在面積上實現了顯著的擴張,并且配備了更為先進的生產設備以及更為優良的工作環境,產能也將得到大幅提升。
曾雪亮,這位出生于湖南的企業家,是創永佳的創始人。她在東莞這片熱土上扎根超過20年,是業界公認的“大姐大”。她的經歷不僅是個體奮斗的縮影,也深刻反映了眾多在異鄉打拼的人的故事。本期《塑膠工業》雜志實地走進創永佳,與曾雪亮展開一次深入對話......
踏踏實實做企業 本本分分做人
曾雪亮在原材料領域深耕二十余載,業界同仁皆以“大姐”尊稱敬之。“踏踏實實做企業 本本分分做人”是她的處世之道。熟悉曾雪亮的人都皆知,她的聲譽卓著,多年來擁有一群忠誠的合作伙伴和同事相伴左右。
為什么選擇在東莞辦廠?曾雪亮表示,東莞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創業城市,在1046萬常住人口中,市場主體超過140萬戶,這意味著東莞每7個人中,就有一個是老板,再加上在產業聚集、營商環境、政策扶持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,為創業者打開了一扇大門,成為逐夢創業的沃土。
“1997年,正值東莞原材料市場蓬勃發展之際,各類材料如塑料、金屬、紡織品以及電子元件等均在市場上熱銷,需求旺盛。正是在這一黃金時期,我們創立了創永佳公司,成為東莞首批從事原料供應的企業之一。”
隨后,創永佳針對航空航天、電子電器、新能源汽車、光伏產業、運動器材等多個行業領域,精心研發了一系列高性能的工程塑料產品。這些產品涵蓋了PA、PPS、PPO、PC、PPA、PP、ABS、PBT、POM等多種類型。產品一經推出市場,便迅速獲得了廣大客戶的認可,贏得了大批客源。
在討論創業的艱難時,曾雪亮并未沉溺于抱怨,而是以平和的語氣闡述道,“創業本質上是一個不斷克服困難、逐步提升的過程,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挑戰。面對問題、解決問題、預防問題,這是創業的常態。歷史上那些讓人驚奇的偉業,實際上,幾乎都是極為普通的人兢兢業業、一步一步持續積累的結果。”她始終將求真務實的理念貫徹于企業運營之中,致力于將產品打造至盡善盡美、達到極致。
以尼龍PA66為例,曾雪亮及其團隊通過改良生產工藝與配方,顯著提升了PA66的性能。該材料展現出卓越的抗拉強度與抗壓強度,適宜于承擔較重的負荷。即便在戶外高溫環境下,PA66依然能維持優異的耐熱性和耐化學腐蝕性,其使用壽命相較于傳統材料有了顯著增長。此外,公司特別重視材料的環保屬性,通過運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環保原料,確保PA66材料在廢棄處理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。這一系列的創新措施持續增強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,也體現了創永佳對可持續發展的堅定承諾與責任。
目前,創永佳的年產量已超過18000噸,其生產技術及配套設備均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。憑借超過二十年的技術積累,創永佳能夠為客戶提供便捷的定制化生產服務。此外,創永佳已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,并榮獲小巨人專精特新企業稱號,同時被授予東莞特種工程塑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榮譽。
2025向新而行 向心而行
在創永佳的生產車間,12條擠出生產線幾乎全部開機運轉,經過擠出、冷卻、牽引、切割等一系列工序后,一粒粒高品質的原材料便源源不斷地被生產出來......
“在生產線上,我們使用的都是國際知名的品牌,如科倍隆、科亞、中旺擠出生產線。”在交談中曾雪亮對科倍隆大家贊賞。“科倍隆擠出機的模塊化設計允許根據不同的工藝應用和配方,配置工藝段的混合、均質和脫揮等功能,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和成本效益。此外,設計允許高扭矩和高產量,例如ZSK MC18系列,其高比扭矩和高達100%的產量提升,確保了高效的生產流程。”
通過不斷的拓展市場渠道及資源整合,創永佳在華東、華南、華西均設立了分公司,形成以東莞公司為中心的全國業務輻射體系。預計在2025年,創永佳位于曹樂占地面積36000平米的新工廠將會正式投入生產,屆時還將增添一系列新的生產設備。曾雪亮透露了公司未來的發展藍圖,她強調,2025年的發展戰略將主要集中在兩個核心主題上,即—“新”和“心”。引進新設備和搬遷至新工廠,這正是公司戰略中的一項重要舉措。
另一方面,業務的高速發展,帶來了技術創新和服務升級的迫切需求,也將全球化與創永佳緊密鏈接在了一起。近年來中國制造企業越來越多在東南亞設廠,也有不少原材料企業也開始向越南、泰國布局。“在鞏固國內基礎的同時,我們計劃于2025年積極拓展海外市場。東南亞地區將是我們邁向國際化的第一步,也將成為我們新的增長領域。”
而曾雪亮所提及的另一層“心”,意指持續堅守初心,提升產品品質。她強調,理論討論終歸有限,關鍵在于將理念轉化為數字化實踐。通過運用數字化技術,創永佳將構建一個高效、互通、可控且可追溯的生產流程,從而實現經營管理決策的智能化優化,這將使得“機器替人、自動化減人、數字化輔人”在未來的車間成為現實。